What is Body-Mind Centering?

Body-Mind Centering身心平衡技法簡介

國立台東大學心動學系   劉美珠教授

強調從soma的角度,重視內在經驗的探索和反省,以瞭解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關係,形成了身心學(Somatics)的研究學門。它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研究新領域,透過有系統的身心理論、技巧與方法,強調自我感知、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自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藉由身體內外在感受的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及心理狀態,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身心學學者深信身體一直都在不斷的變動(changing & moving)中,所以,想要學習或改變舊有的習慣,就要從觀察內在自我第一人稱的角度,打開先前從未意識到的意識覺知(conscious awareness),以便能體認每個當下身體變動的現象。當能夠深刻地覺察內在身體的感受,他/她就能對自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有更深層的認識,並學習如何控制。

在這種強調向內在身體經驗反省的理念下,目前世界各地已發展出許多身心調整、教育與治療的技巧和學派,其中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 簡稱BMC®)即是近60年藉由集體經驗所發展出來一個重要的身心學派。它是一套透過動作(movement)的重新教育及手觸重塑(hands-on re-patterning),來開發內在覺知、體會表現、調整身心、觀察和分析人體動作的系統方法;根基於解剖、生理、心理及動作發展等原則所設計之經驗性具體活動,在實際的操作、經驗和體會下,瞭解心念與身體動作間的密切關係,並開發身體表達的更多可能性。在此以分享的心態,藉由重點整理的方式介紹此派技法,提供參考。

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簡稱BMC®)是由美國人柯珩•龐妮(Bonnie Bainbridge Cohen,1941-至今)所創發,她的一句名言:「心念如風,身體如沙;如果你想知道風如何吹,請觀察沙的形成。」(Bainbridge Cohen, 1998: 1),即清楚地說明了身與心的密切關係,並深刻地點出了心理的想法是可以透過身體的形態和動作表達出來。該派技法的訓練課程包括有:身體系統 (The Body Systems)、發展性動作探索 (Development Movement)、動作的胚胎學基礎 (The Embry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ovement)、知覺動力學 (The Dynamic of Perception)、呼吸與發聲 (Breathing and Vocalization)、接觸與重塑的藝術 (The Art of Touch and Re-patterning)等六個大方向。以下分別簡述這六個方向的內容:

一、身體系統(The Body Systems)

此系列課程亦稱為體現解剖學(Embodiment Anatomy)或經驗解剖學(Experiential Anatomy),主要是透過實際操作體驗的方式,學習對身體基本結構與功能的體察與瞭解。由身體各個系統逐一切入,不同於傳統認知上的學習,而是強調要深入地經驗每一個系統,具體地體驗(embodiment)各個系統在身體內的存在感受和運作模式,讓這學習不只是頭腦認知的工作,而是由身體本身來體會與探索。目前台灣身心教育學會所辦理的一系列經驗解剖學工作坊,即為此系統的濃縮介紹體驗課程,各個身體系統的探索包括有:

(一)細胞基礎(cellular foundation)―存在當下、轉換、內在空間感
(二)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支持、形式、輕巧
(三)韌帶系統(ligamentous system)―連結、明確、精準
(四)肌肉系統(muscular system)―動量、深根、力量、控制
(五)內臟器官系統(organ system)―內容物、飽滿感、重量感
(六)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能量感、空靈感、空間支持
(七)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電流感、輸出/輸入、戰鬥/休息
(八)體液系統(fluid system)―流動、節奏、循環不已
(九)肌膜系統(fascial system)―傳遞、延伸
(十)脂肪(fat)―保護、慵懶、交給
(十一)皮膚(skin)―整體感、觸感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不同的性質、功能、質感與存在的運動模式和狀態,且都有其獨特的內在節奏運行著,藉由親身的向內體會,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態,並能透過自然的動作表現出來。

二、發展性動作Developmental Movement

透過對嬰兒及孩童動作發展過程的觀察、實際手療的接觸工作,以及回到細胞原形之深入經驗與體會,Bonnie Bainbridge Cohen以 3R 的概念為基礎,包括: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es)、直立反應(righting reaction)、平衡回應(equilibrium responses),以及基本神經細胞模式(basic neurocellular patterns,簡稱BNP)的探索和體會,整理出一系列重新尋找或重塑動作模式的方法。其中,在基本神經細胞模式(BNP)的探索中,更包括了脊前動作模式(pre-spinal pattern)和脊椎動作模式(spinal pattern),尤其是脊前動作模式(pre-spinal pattern)是傳統研究動作發展的領域所沒有發掘與探究的,也是Bonnie老師獨特的體會和發現,並發展出一系列探索身體和重塑動作模式的方法。其內容簡述如下:

基本神經細胞模式(Basic Neurocellular Patterns,BNP)


脊前動作模式pre-spinal pattern) 

  • 波動(vibration) 
  • 細胞呼吸(cellular breathing) 
  • 海綿式流動 (sponging) 
  • 脈動(pulsation)  
  • 肚臍放射(navel radiation) 
  • 口腔探索(mouthing)
  • 脊前動作(pre-spinal)  

脊椎動作模式spinal pattern 

脊椎(spinal) 

  • 脊椎的交給與推(spinal yield & push)
  • 脊椎的達到與拉(spinal reach & pull)

兩側相同(homologous)

  • 兩側相同交給與推(homologous yield & push)
  • 兩側相同達到與拉(homologous reach & pull)

兩側相異(同側homolateral與對角contralateral)

  • 同側交給與推(homolateral yield & push)
  • 異側達到與拉(contralateral reach & pull)       

三、動作的胚胎學基礎   (The Embry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ovement

身體開始產生其形式是發生在胚胎發展的時期,當隨著組織和結構的逐漸發展,有一些保留其原貌存在於現在的身體中,有一些轉換成其他的結構,有些則消失退去成為背景,不再存在或無法辨識其原結構。雖然這些原始發展的過程已不在,但隨著這些發展,他們還是遺留在我們體內那深根般的模式和樣板,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動作、心理和靈性。在探索、經驗及體現胚胎的發展過程,我們將會發現人體結構、知覺、反應能力及存在的主要根源,對這源頭發展的瞭解與整合可以提供我們進入到下列各層面的一個管道:

  • 內在與外在的過程-自己與他人(inner and outer processes- self and other)
  • 胚層與前軀(內胚層)、後軀(外胚層)及中軀(中胚層)的發展  (the embryonic disc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 boy (endorderm), back body ( ectoderm) and middle body ( mesoderm)
  • 中心垂直軸的發展-原條與脊索 (development of our central vertical axis- primitive and notocord)
  • 內臟與腺體的發展(development of our organs and glands)
  • 體液系統的發展(development of our fluid system)
  • 自律神經與體幹神經路徑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the autonomic and somatic pathways of our nervous system)
  • 細胞整體與細胞呼吸的基礎(the ground for cellular unity and cellular breathing)
  • 形式與流動之間的互動關係(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flow)
四、知覺動力學The Dynamic of Perception

在探索與開發身體覺察能力的過程中,對感官知覺的深入體會與瞭解,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向,包括對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及本體感覺的親身具體地體會和瞭解。透過各種情境的設計、教具的設計或内容的安排,提供各種感官的刺激,並進行動作探索的實際體會,以深入瞭解這些感官的功能,並進一步開發其敏銳度。

五、呼吸與聲音Breathing and Vocalization

呼吸是人類最基本的運動型態,對呼吸的深刻體認包括對軀幹解剖結構上的認知、功能上的體會、以及和動作的互動關係,均為探究呼吸的重要學習方向。此外,對於聲音的使用,也是一個自我瞭解的重要方法,包含了對發音系統結構的認知、功能及與動作關係的體會,這些都提供了人們不同的角度來體會身體動作的型式與表現方式。

六、接觸與重塑的藝術the Art of Touch and Re-patterning

接觸(touch)對於身體的溝通與重塑,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其理論基礎、手法種類、及操作的功能,均有深入地系統內容,也是該派技巧中很重要的一個單元。而對於舊有習慣動作的調整與教育,重塑(re-patterning)的理論基礎、種類、功能也都有明確而系統的陳述。這些論點及技巧常以一對一的方式來進行個人之身心教育或治療的工作。

基本上,目前Body-Mind Centering® 的訓練課程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簡稱SME,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第二階段為 Practitioner Program (PP,手技教育專員課程),第三階段為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TT,教師訓練課程);此外,BMC® 還有針對嬰兒
發展性動作教師的訓練課程 (Infant Developmental Movement Educator,簡稱IDME)。目前,
各個階段都已建構為單一的證照課程,需要完成各自規定的時數、作業和結業報告。

應用與價值

整體而言,身心平衡技法 (Body-Mind Centering℠) 的原則乃強調探索動作、身和心之間的密切關係,藉由上述六大方向的體現和經驗,提供人們更多不同的方法來瞭解身心狀態,並深入感受身體每個當下的經驗。目前此技法已被廣泛地應用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中,在教育上:如動作教育、舞蹈教學、兒童發展教育、健身運動的指導(依不同的對象年齡層)、運動傷害的預防、瑜珈練習、靜坐的學習;在治療上:如手療及按摩、復健治療、心理諮商與治療、壓力與焦慮的管理、情緒的掌控、動作治療;及在身體表現上:如聲音使用與表現、音樂家的訓練、舞者訓練、運動員訓練及演員的身體開發等,都是可以加以開發、探索與成長的方向。

後記:

筆者在接受BMC℠的課程訓練,受益良多,回到台灣即致力將BMC℠的學習和體會應用在個人的探索和教學上,並整合其他派別的技法,發展出一系列動作探索的教材和教具。自2006年起,每年四月都邀請Bonnie前來台灣台東大學開辦BMC®的研習工作坊。在擔任其翻譯工作時,雖因語文的能力較弱,心理壓力很大,但過程中卻是收穫滿滿,學習到很多。尤其,近年來她更深層地進入胚胎學的研究與體驗,發展出一系列的動作體會,有許多練習非常抽象,時常我都很擔心學員們不能瞭解,會感覺沒有學到東西;但Bonnie的一番話,讓我感觸良多,她說:

「對於學習這件事,人們早已被制約為設定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教學評量,且一定要有一些新的具體事務,才覺得有收穫。而在我的課程中,請切記,我不是教你什麼新的東西,我只是提供你一個機會,減少忘記你原來本能就有的東西而那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只有你自己會慢慢清楚,也許.......也不太清楚,但別擔心.....,相信你的身體, 你的身體會知道,...就讓它自然發生,享受每一個當下.......」。

多值得深思的一段話,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常掉入了結果目標的獲得,而忘了每個過程深入的品嚐和體悟,這對於身體教育者的我,真是當頭棒喝;我們往往太局限於「自以為是」之專業智能或技巧的追尋,而忽略了放開身心,讓身體原來純真的本能和更多的可能性自然浮現。Bonnie老師一再叮嚀我提醒學員,在BMC®的學習,不是學什麼特別的技巧,而是協助自己進入身體,減少忘記罷了。共勉之。

【筆者為合格身心平衡技法教師(BMC℠ Practitioner, 1998/ BMC℠ Certified Teach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