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心 學 概 念

身心學 Somatics

  身心學(Somatics)的發展在歐美國家乃始於19世紀末,基本上源自於個人對於身體動作的體驗及觀察;或是為了解決個人身心上的一些問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經過不斷親身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派別的身體療法和技巧。

  起初人們對這些身體教育和治療方法有許多不同的稱呼,直到1976年,湯瑪斯.漢納(Thomas Hanna)根據這些不同方法的共通性,界定這一門研究身心整合、強調內在經驗(experience from within)與潛能開發的研究學門為身心學(Somatics),並發行了專有的雜誌。逐漸地,各派別有了共識而形成此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


  身心學(Somatics)強調從內在第一人稱自我感受與體察來瞭解當下的身心狀態,提出了重新檢視Soma(指有心智的身體)、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論點,是一門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瞭解人體覺知、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動關係的藝術和學問。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通稱身心技巧-Somatic approaches or techniques),進行開發身心覺知的教育過程,使人們能夠調整身體及心理狀態,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


身心教育 Somatic Education

  身心教育,主要是從上述身心學的概念、理論、哲學觀點,並透過教育的方式讓人體會與經驗身體,強調「回到身體,瞭解自己」,主張完整「身心合一」的身體,重視個人對身體智慧 (body wisdom) 的體現 (embodiment)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的理念,所進行的教育活動歷程。身心教育主要可以分為身心動作身心手技兩個主軸,身心動作主要以動作為引導的主軸,稱之為大家較常聽到的身心動作教育;而身心手技主要以手觸的引導作為主軸,稱為身心手技教育,然許多技法都可能會有較偏向動作或手觸,也有可能兩者皆包含,則可通稱為身心教育。目前,已發展出一系列身心動作教育身心康適身心療法的教材、策略與方法。

  這個新領域強調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教育、調整或治療身體及心理層面,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 

  從身體內在自我覺察流動經驗 (flowing experience) 之體會過程為起點,不僅讓參與者達到相當的活動量,更讓參與的動機能夠內化,真正地能為體會自己的「」而「」,真正地瞭解為自己「身體需要」而「」;透過「」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透過「」能夠瞭解到身體隨不同心情和環境的「改變」。

」應該不只是為了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力和肌耐力,或是為了流汗減肥,或是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透過自我對「」的探索和瞭解,應該可以有更深層的身心對話與滿足。在天災人禍、氣候極度變化及高失業率的壓力、心因性所造成的身體疾病及身心失調的病患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下,如何回到「身體」的根本,以身體「動作」的探索為手段,增進對自我瞭解與加強身心適應的能力,是為身心教育工作者應該加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